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吃饱没事干(求票票)
    “大王!”



    “破开秦军的壁垒容易,大举挫败秦军攻势难矣!”



    一炷香的时间之后,令尹等人已经告退,偏殿之内,再次剩下项燕和楚王负刍二人。



    一个月的时间,大破秦军?



    大王还应允了?



    难道不明晓现在的态势?



    拱手深深一礼,再次语落。



    “老将军何以这般没有胜算?”



    “令尹先前有言,淮北大军尽皆归于老将军调遣,粮草辎重、军械督造国府会日夜不停息。”



    “秦军所谋,果如老将军先前所言,秦军无论胜败,都不会进入淮南地,则更应该强攻秦军,不让秦军那般安稳待在淮北地。”



    对于项燕数月来的行军战果,负刍亦是有些小小的不满意。



    数十万大军不住攻战,却是未有从秦军手中取得些许战果,甚至于连破开秦军壁垒都做不到?



    果然秦军那般强大,何以防守不出?



    真若项燕所言,不想要入淮南地,陷入僵局,那么,此刻更应该强力进攻,以为所得。



    自己每次前往前线,都会嗅到秦军阵营内的肥羊炖气息,实在是……可恨,实在是轻视大楚也。



    老将军初春对战秦军,就没有那般顾虑,尽管损伤也不少,但对比之下,还是挫败秦军锐气。



    如今……何以如此?



    “大王!”



    “秦楚之战,乃国运之战,王翦之所以防守不出,便是因为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一举击溃我军。”



    “我军目下战法,也是如此,虽无惧秦军,可也没有绝对的把握大胜秦军。”



    “强行出战,还可能有损军力、士气,故而不妥。”



    项燕再一次诠释道。



    为何朝野这般着急强战呢?



    秦军不动!



    楚军也不动!



    诚如此,最简单的战法便是对峙,看谁先受不了,秦军调集六十万大军在楚地,燕赵、三晋之地的兵力绝对空虚。



    长远下去,秦军绝对会首先按耐不住,强攻楚军,只要楚军做好防守,而且关键时候,若然真的不敌,直接进入淮南地。



    如此,就算秦军再强又能够如何?



    自己所需要的就是国府只要将粮草辎重、军械督造两项做好就足够了,自己会给楚国一个很好的交代。



    “老将军之意。”



    “寡人如何不知。”



    “令尹之意,老将军应该也知晓,近来国都这里有流言,老将军之所以在淮北整个夏季没有攻战有成。”



    “乃是故意消耗粮草辎重,以为消耗楚国之力,尤其是世族之力,待良机一至,会不战而溃,退入淮南。”



    “其后,攘外必先安内,推恩令下,分化世族,再图秦军!”



    “这些流言在寿春尽管很隐秘,可寡人能够知晓,令尹他们自然也能够知晓,老将军知寡人之心否?”



    负刍长叹一口气。



    自行踱步于偏殿之中,说道起另外一桩事情,怕也是因为那些流言,世族的粮草辎重减少了。



    而国府的粮草辎重难以源源不断的为继。



    “这……,此为秦国离间计谋也。”



    闻此,项燕猛然抬起头,看向负刍。



    竟然有这般流言?



    无怪乎军中的粮草辎重会那般断掉。



    的确,自己确有那个心思,可这般流言出现在国都,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威胁。



    “无论是否离间计谋。”



    “令尹他们如此,军中粮草辎重近半落在令尹等身上,一个月内,无论是否大破秦军。”



    “老将军都该全力而动。”



    这个时候纠结是否为里间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令尹他们相信了,所以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让大军退向淮南的。



    而且要督促老将军尽快的大破秦军!



    “老臣……尽力而为。”



    项燕沉吟许久,终究还是一礼落下。



    “寡人期待老将军大破秦军的消息传来。”



    负刍一喜,看向项燕。



    “如此,老臣当返回军中,以为所谋。”



    项燕颔首,不欲在国都继续停留。



    每一次前来国都这里,都感觉心神疲惫,比起战场沙发的更加耗费心神,也许,此次大破秦军之举,也是大王所希望看到的。



    “当如此。”



    负刍应语。



    ……



    ……



    “父亲,欲要在一个月内大破秦军?”



    “此非为难父亲?”



    汝阴之城,幕府旁侧,项燕、项伯、项梁、昌平君、范增……等人汇聚一处,正在彼此之间不住说着什么。



    听着从寿春那里传来的消息,粮草辎重虽可以继续供应,但父亲要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大破秦军。



    一个月的时间!



    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对于秦军的防守以及战法,跟随在父亲身边这么久,自然很了解,果然能够大破秦军,父亲早就大举出兵了。



    还轮得到寿春那些人出言。



    一个月的时间大破秦军,粮草辎重无碍,否则,后续不可知。



    “果然国都那边有大将军所语流言,世族所谋不足为奇。”



    “甚至于楚王也有意大将军尽快破敌。”



    熊启单手轻捋颔下短须,说道一事。



    对于山东诸国的局势,秦国罗网以及行人署都喜欢用这则计谋,看似简单而又不断的重复。



    但总可以受到奇效。



    归根结底,还是那些诸侯国本身就存在那些问题,寻常之时,矛盾显化不出来,流言滚滚,容不得他们不如此。



    而这般事情,以老世族的谋略,不会想不到楚王也想要对他们动手,故而,粮草辎重供应短缺。



    要求速战速决,以安彼此之心。



    “大父,有墨家所仿制出来的强大器械,攻破秦军壁垒并不难。”



    “果然大军齐动,未必没有可能大破秦军。”



    身披红色轻甲,一位浓眉大眼的小将军一语。



    寿春那里的事情自己并不放在心上,果然一个月的时间大破秦军,以楚军之力,不是没有可能。



    “很难!”



    “果然大军齐动,想要直接大破秦军的可能性也不足三层。”



    “不过,兵战阴阳,或许接下来一战是一个不小的机会,楚国欲要大胜秦军,或是坚守不出,以待良机。”



    “或是兵退淮南,将秦军拉入其内。”



    范增一言,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看如何给予抉择,一个月内大破秦军,固然不太可能。



    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兵退淮南的一个机会。



    只要谋略得当,不是没有可能。



    只要兵退淮南,依靠淮南广袤之地,足以为更为长久的对峙僵持,而想来那个时候,燕赵、三晋会有好消息传来的。



    “嗯。”



    项燕闻此,为之颔首,那也是自己所想。



    欲要退向淮南,非有一事令那些人说无可说。



    眼下正是一个机会。



    “项伯,召集诸将!”



    没有迟疑,一个月的时间并不长,项燕看向项伯。



    “是。”



    项伯颔首一礼,直接而退。



    次日辰时,幕府聚将。



    军略很简单,就是要调集全部大军,欲要大破秦军。



    两个时辰之后,军中诸将各自离去。



    “项伯,吩咐下去,此次攻战秦军,要有绝大的声势。”



    “项梁,江东精锐之军你亲自率领,果有强力围攻,保存余力为上。”



    看着二子,细细吩咐着。



    “是,父亲!”



    二人相视一眼,点点头。



    旋即,两日之后,楚军新蔡、寝县、新阳、汝阴等地,所有大营一齐出动,数十万大军化作一道道火焰,直接侵袭至秦军所在。



    “先生,燕国的冬天来的太早了吧。”



    “这个季节兰陵城那里怕是刚进入秋日,这里已经开始下雪了。”



    从齐国临淄而出,一路纵马向北,走走停停,以观齐国其余之地的繁闹,进而渡过易水,进入燕南地,奔向燕国蓟城所在。



    历经一岁有余的休整,整个燕南地那边,也没有太多荒废与杂乱,就是往来行人差之齐国多矣。



    却是道路修建的很是齐整,秦国水石……是修路的事物名称,修筑的很宽阔,很齐整,很坚硬。



    就是以自己现在的修为境界,一掌落下,都仅仅只能够在上面留下印记,除非以利刃挥洒剑芒。



    但那是属于吃饱没事干的行为。



    尚未靠近蓟城所在,漫天虚空,便是鹅毛一般的大雨纷纷飘下,之前都只是有闻燕国的四季,其实只有两个季节。



    那就是夏日与冬日,至于春日与秋日,直接化入另外两个季节了,纵然存在,你也感知不到。



    如今,已然印证。



    骑乘在骏马上,单手伸出,一片片雪花落在掌心,很温润的感觉,并不寒冷,玄功运转,更是无惧。



    “燕国的冬日要持续半年以上的,现在才刚刚开始。”



    残剑亦是享受的伸出双手,感受燕国这里的冬日雨雪天候,已经好多年没有感受到了。



    着实有些想念。



    记得上一次感受这般天候,已经好久好久了,那个时候,秦国还没有东出,诸国仍旧存在,书馆仍旧存在,老馆主仍旧在教导后辈。



    自己和师妹二人跟随着师尊赵震行走诸国,以为历练。



    一晃……时势变迁,却是有些不堪回首。



    “秦国在这里已经有些统辖的秩序了。”



    “书同文,并行秦国篆文。”



    “车同轨,商贾之车马不入秦国要求,一缕不准进入。”



    “钱币归于秦半两。”



    “设立蒙学,以为秦法贯彻。”



    “统一度量,商贾通行诸夏,再无纷扰。”



    “行同齐俗,归化一隅,使之易于管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