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百九十六章 朝会前夕
    “怎么难道你还怀疑七五骗你不成”马皇后笑盈盈的问道。

    朱元璋缓缓摇头“咱怎么会不相信七五咱只是怕,这大同之府吴振,为了巴结七五,故意吹捧他。”

    “这些东西如果是真的还好,可如果这里边儿有什么”

    “七五说不要被整个朝堂的大臣,群起而攻之。”

    马皇后温柔的看着朱元璋“咱们现在不说别人的想法,你自己觉得那些事情究竟是真是假呢”

    “咱觉得,应该都是真的吧。毕竟七五的封地你也去过了,那里建设的就跟天堂似的。”

    说起这个,朱元璋还有点儿愤愤不平呢。

    七五这小子,把自己的封地建的那么好,也不想想大明别的地方还在过苦日子。

    好吧,朱瀚如果听到朱元璋的心声,肯定会骂朱元璋没良心。

    这些年,他可没少为大明做事儿好吧

    当大哥了不起,当大哥就能随便无限人了是吧,良心都让狗吃拉。

    其实,朱元璋还有很多话要说。

    这次对朱瀚的弹劾,虽然不如上次那样朝议汹汹,可很多弹劾奏章都已经开始有理有据。

    至少,这些人是经过缜密调查的。

    从这些逐渐转变的弹劾奏章来看,朝廷之中正在隐隐形成一股,站在朱瀚对立面的反对势力。

    别的皇帝对于这种事,肯定是乐见其成的。

    又或者说,这些人如果对付的是别人,朱元璋也会稳坐钓鱼台,毫不在意。

    毕竟,朝堂上的大臣们,如果铁板一块儿,那反而是一件很不妙的事。

    做皇帝有的时候就是这么无奈。

    又需要下面的人做事,又不能让他们拉帮结派,同时还要一心为朝廷。

    如果真出现了这种人,又要担心他们的威望太盛。

    毕竟,如果他跟七五还在的时候,别人的威望不管多高,都不可能威胁到他们的统治。

    可是如果他跟七五不在了呢后世子孙,有没有足够的能力跟威望压制住这些人

    毕竟,就算这些人自己没有那些心思。可一旦他们周围的力量,膨胀到一定的程度之后。

    很多事情,就不是他们自己能够决定的了。

    前有王莽,后有赵匡胤。

    这些人以前有,以后也肯定还会出现。

    原本内阁出现之后,朱元璋要做的事,其实已经少了很多。

    可是架不住大明这些年,疆域扩张的太快了。

    很多偏远地方的政务,光是送到应天府就要半年的时间。

    所以,朱元璋要处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再加上最近,满朝大臣对朱瀚接连不断的弹劾。

    更是让朱元璋觉得,自己的心好累呀

    自己的亲弟弟,自己还能不放心

    用得着你们这些外人,在旁边说三道四。

    你们有那功夫,不如好好管管自己手上的事儿啊。

    全都是一群看不清形式的白痴,啥也不是。

    作为结发妻子,马皇后自然能明白朱元璋的想法。

    想了想,提议道“要不就跟上次一样,我们出去走一走,如何”

    听到马皇后的提议,朱元璋的眼睛陡然就是一亮“好主意,咱也忙了这么长时间了,是时候休息休息吧。”

    不过,朱元璋很快又犹豫道“现在七五不在应天,咱要是出去了,就留下标儿一个人处理政务,恐怕不太妥当啊”

    马皇后却是展颜一笑“标儿的年纪也不小了。”

    “而且之前也有过监国的经验,这一次七五不在不是更好吗”

    朱元璋的眼前陡然一亮,不愧是自己的皇后,看问题的角度果然刁钻。

    他现在早已经功成名就,虽然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没有征服的地方。

    但是朱元璋觉得,自己不能把什么事情都做完了。

    否则的话,后世子孙还做什么

    现在的老朱,跟历史上的老朱心态可是截然不一样的。

    毕竟,此时的大明朝,触手已经伸向了世界各地。

    再加上朱瀚留下的种种人才,已经不需要他把什么事情都做好,让后世子孙接手一个安稳的江山。

    现在朱元璋最发愁的只有一件事儿,那就是帝国的继承人问题。

    老朱对朱标其实很满意,只是什么事情都怕对比。

    跟自家老弟比起来,儿子简直不争气的让他心颤。

    但是不管怎么看不上眼,终究还是自己的亲儿子呀。

    自己这个儿子什么都好,学识比他当年高得多,人品也是满朝称颂。

    唯一的问题,恐怕也就是稍微有点心思手软。

    还有就是太过年轻,没有经历过什么风雨。

    不像他们,在这个年纪已经开始跟随军打仗了。

    可正如马皇后所说,这一次朱瀚不在燕京,如果有什么问题,朱标这小子也只能自己解决。

    这对他来说,也未尝不是个历练的机会。

    想到这里,朱元璋已经下定了决心。

    拉过马皇后的手说道“妹子就是厉害,被你这么一说,咱也觉得这样正合适。”

    “不过”朱元璋画风一转“如果咱们什么都安排好了再走,那也跟以前没有什么区别。”

    多年的结发夫妻,马皇后立刻就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

    没想到,老朱竟然这么大胆。

    顿时有些担忧的道“这不太妥当吧万一出了点儿什么问题怎么办”

    朱元璋哈哈一笑,毫不在意的到“放心吧,只要牢牢控制住军权,就不会发生任何问题。”

    “别的咱不敢说,但是跟咱一起起兵的这些老兄弟,绝对没有一个靠不住的。”

    “只要那些人的手伸不到军队,不管发生多大的乱子,这个江山也乱不起来。”

    马皇后还想再劝,朱元璋已经大手一挥“行了,此事就这么决定,收拾收拾东西,咱们准备走。”

    看到朱元璋这坚定的态度,马皇后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他太了解朱元璋了,一旦真正做出的决定,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

    最关键的是,这种特别重要的决定,朱元璋几乎没有犯过错。

    夫妻一场,马皇后自然选择相信。

    就在马皇后准备离开收拾东西的时候,朱元璋却突然开口提醒。

    “皇后,此事可千万不要告诉七五。”

    马皇后的脚步微微一顿“全都听你的就是。”

    第二天一早,大明首府应天府,皇宫奉天殿内。

    天还没有亮,朝廷的文武官员已经在此等候早朝了。

    今天是大朝会,文武官员来的格外多。

    许多人为了今天,不知道准备了多久的奏章

    因为事关重大,有些大臣甚至不止一次的小心翼翼地看一眼那些奏章,仿佛生怕不见了似的。

    虽然每次大朝会都会发生不少事情。

    但是对于朝廷上的文武官员来说,这也不过就是一次普通的早朝罢了。

    谁也没有想到,接下来的朝会,会让他们终生难忘。

    此时天色还早,所有文臣们全都聚集在朝房之中,等待三通鼓后太监宣布早朝开始。

    因为不是正式的朝会,所以座次虽然还是规矩森严。

    但是其他规矩,却也没有那么多。

    许多大臣三三两两的凑在一起窃窃私语。

    有的,在说一些政务上的事情。

    当然也有在闲聊八卦的,毕竟大臣们也是人嘛。

    不过,现在说的最多的,依旧是大同府那边儿的赈灾情况。

    毕竟现在这个时候,朝廷上下所有的力量都在开始支援大同府。

    提起大同府,自然就免不了提起另外一个名字。

    此时正在大同坐镇赈灾的英王朱瀚。

    一个头发花白的大臣,摇头晃脑,痛心疾首的说道“本官现在是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啊。”

    “只要一想到,大同百姓面临天灾不说,还要面临人祸,本官就心如刀绞。”

    旁边一个跟他坐在一起的官员,听到他的话,脸都快绿了急忙压低声音制止道“我的王大人呐,你就少说两句行不行啊”

    “这话也是敢随便说的吗,要是让人听到了,参你一本,那可不是说着玩儿的。”

    姓王的大人眼睛一瞪,非但没有压低声音,反而高声说道“有什么好怕的本官说的难道不是事实吗”

    “四两,不对,现在是六两了,六两银子一石的粮价,古往今来都没有听说过,某些人为了银子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呀。”

    “百姓们已经够苦了,却还要变着花样的搜刮百姓的银子,绝地三尺尚不及其万一吧”

    越说,那位王大人脸上的嘲讽之色就越浓,声音自然也是越来越大。

    周围有不少人,听到了他们的话之后纷纷回避。

    尤其是跟那个姓王的官员说话的官员,此时个人恨不得狠狠的抽自己几个巴掌。

    你说你没事儿找什么事儿,非得跟这个嘴上没有把门儿的家伙坐在一起。

    坐在一起就坐在一起吧,偏偏说什么大同赈灾的事。

    他只要说起了大同,英王殿下自然就是绕不开的话题。

    只能说是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呀。

    “王大人,你身为朝廷的官员,不知道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竟然随意指责当朝王爷,你这是想要造反吗”一个年轻的官员听不过怒声呵斥道。

    那王大人斜着眼角,一副正气凛然的模样,不屑的冷哼道“老夫身为朝廷的官员,看不惯某些人的做法,难道不能够说么”

    “你们做事的本事不知道怎么样,阻塞言路的本事倒是厉害的很啊。年轻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位王大人那副长辈教训晚辈的口吻,让年轻官员极其反感,对客厉声反驳道“本官可没有阻塞言路的意思。”

    “但是英王殿下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敢问这位大人,你说大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您是亲眼去大同见过,还是见过大同来的百姓呢”

    这位王大人自然不可能去过大同,更不可能见过大同来的灾民。

    一时之间,竟然被问的有些哑口无言。

    顿时恼羞成怒的道“本官没去过又如何就算本官没去过,也知道大同百姓现在生活的怎么样。”

    “六两银子的粮价,普通百姓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也就买个两三石的粮食。”

    “这点粮食,一个人果腹尚且不够,更何况一家人”

    “没有粮食,百姓靠什么生活”

    “英王殿下将粮食定在如此之高的价格,这根本就是虐民之举。”

    “如果如此高的粮价,百姓们还能安安稳稳的活着,本官现在立刻就上书致仕回家。”

    这话说的,也算是掷地有声,周围不少的官员竟然小声的喝起彩来。

    “说的好”

    “王大人,真是我辈楷模啊。”

    “英王殿下这事实在是太过胡闹了,只是有地下护着,谁也拿他没有办法。”

    “英王殿下胡闹不要紧,只是苦了大同的百姓们。”

    年轻官员气得满脸通红“王大人,你不懂就不要瞎说,英王殿下此举实行的乃是管子的衡山之谋。”

    “目的就是以利诱之,让那些商人自己主动往灾区运粮。”

    “而且根据朝廷现在的统计,目前运到大同的粮食已经高达五十万石,这些粮食如果由朝廷来运送,这么短的时间根本就运送不到。”

    “在那种旱灾之下,银子难道还会比人命更加重要吗”

    王大人轻轻摸着自己的胡须,一副过来人的模样,轻笑道“这点本官从来没有反驳过,但是这位大人粮食再多,百姓吃不起又有什么用”

    “六两的粮食,经过这么长时间,那些百姓手里的银子,估计已经被那些奸商掏空了吧。”

    “呵呵,要不是咱们英王殿下聪明绝顶,那些凉山恐怕还没有机会如此明目张胆的,把粮食卖这么高的价格吧”

    “趁着旱灾提高粮价,这跟明抢有什么区别”

    “本官才疏学浅,恐怕还想不出如此伤民害民的政策来。”

    这王大人年纪虽然不小了,可身子骨竟然还挺硬朗的,一口气儿说了这么多话,面不红,气不喘。

    那年轻的官员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作为学习新学的官员,他们可不会把这些传统的尊卑上下看的太重。

    在他们心里,除了当今的皇帝陛下,最伟大的人就是英王殿下。

    敢如此嘲讽英王殿下,那必须不客气的怼回去。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